應用聖經的藝術

現在教會的查經方向普遍傾向於應用聖經,我曾參與過無數的查經聚會,發覺同有一個趨勢,就是聚會的方向越來越傾向分享,越來越著重經文對自己的意義,甚至忽略了仔細研究經文的功夫,這個情況在一些小組教會尤為嚴重。

如果有看過筆者以前發表的文章,就會知道我不會贊成這種讀聖經的方法。就釋經學的立場而言,一直以來都有兩個主流,就是以作者為中心還是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為中心這個向度,其實在俄利根的靈意解經、馬丁路德的四重解經等已經存在,後來加上祈克果的存在主義及士來馬赫的自由神學發揚光大後,信仰及讀經都著重如何應用在現在的生活上,而華人教會普遍有此傾向,所以相信大家在查經聚會裡,都發覺帶領者都著重應用層面。

隨著後現代主義出現,信徒更著重自我的自由及感覺,對經文主觀的領受比客觀處理經文的上下文、字義研究等重要得多,所以查經著重分享個人感受及經歷,亦是避免不到的趨勢。但筆者是一個以作者為中心去釋經以及應用聖經的支持者,筆者認為,所有對經文的應用,應該不要離開作者的原意,所以我們應先找出作者的原意,找出作者想跟當時讀者表達的思想,再從其中找出合法的應用範圍,再嘗試從聖經作者的角度去看現在的世界。

不過,筆者也並非完全不贊成從處境看聖經,事實上,現在信徒所面對的問題,的確與聖經作者以及當時的讀者所處年代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如何處理政教問題、民主運動、美伊戰爭等課題,可能是現在我們所關注的,但卻未必是聖經作者所關注的(註:作者不關注不代表不是當代問題,不過我們不知道這是否當代問題而已)。

所以「從聖經看處境」,或「從處境看聖經」,如何掌握應用的合法性,的確不是易事,這也是一種藝術。就此,筆者嘗試提出一個方案,請各學者指教一二。

為了讓大家了解筆者的取向,筆者嘗試借助但以理書6章作討論。這段經文是筆者教會團契最近查考的經文,而該次的查經,也是以分享為主的查經聚會,週會名稱為「從但以理書6章看如何處理壓力」。

如果大家熟悉這段經文的話,就會很顯然看到這段經文的重心不是處理壓力,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根本他對但以理如何處理壓力完全沒有興趣(註:作者對此課題沒有興趣不代表但以理沒有壓力),這段經文的重點在於從但以理被扔在獅子坑裡的經歷再一次突顯但以理的神如何在外邦中得著尊崇。其實當我們再擴大範圍去處理但以理書的前六章,我們不難發覺整個但以理書的神學,在於描述但以理的高升以突顯神在外邦中如何被尊崇,即使自傲的尼布甲尼撒及大流士,都要稱頌至大的神。

不過在這一次的聚會裡,筆者並沒有挑戰整個週會的安排,因為即使作者沒有意思表達某些觀念(如壓力),這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去研究這些觀念。就讓筆者舉一個例子,筆者很喜歡看日劇,很明顯地LV或LG的編劇製作這些日劇的目的並非要去表達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或日本人起居飲食,而是要刻劃男女主角因著找到真愛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不過這不代表我們不能從劇中看到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所以,從處境看聖經,其合法性仍然存在。不過,如果信徒在沒有掌握作者原意之先便直接從這個方向查考聖經,就會產生問題。就以這段經文為例,有團友問大流士是否已經是基督徒,因為他好像認識神(6:16,20),甚至知道這位神有永生(6:20),結果大家興緻勃勃討論了這個課題很久。事實上,當大家了解但以理作者的思想的話,這根本不會成為討論的問題。但以理書的作者正要強調神在外邦受尊崇,所以大家不難發覺在但以理書裡所發生的歷史事實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表演的,作者都必定要記載外邦人要稱頌神,作者就是要用這個角度去詮釋那時期的歷史,而大流士是否已信主、是真心相信、是黃大仙的信、是委身的信、還是糊裡糊塗的信,都不是作者關心的問題,所以這條問題其實不太有認知意義。

透過此例子,相信大家都明白從處境看聖經,有時會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觀念,特別是我們忘了帶上作者的眼鏡看處境,從而衍生了一些對經文的誤解。所以,筆者現嘗試提出建議,希望各學者指正:

一、在做處境化釋經應用之先,領查經的弟兄姊妹應該先和組員一起戴上作者的眼鏡,看作者本來想說什麼,研究該段經文在該卷的角色何在,即是先從聖經作者的角度出發。
二、很多時候,我們做處境化釋經時,處境和經文的重心信息未必一致(例如剛才的例子),這時就要小心,我們應先找出和處境有關的經文描述才作處理,就以剛才的例子為例,我們應先找出但以理面對什麼壓力,他怎樣做,他與神的關係等等,才在其中有所學習。
三、在找到相關的描述後,我們便嘗試假設一個真理,並檢視這真理與聖經作者的眼光有否矛盾。例如這裡可以假設但以理面對著性命的威脅,面對著做抉擇的壓力,他能堅持祈禱是因為他的信念,他過去曾經歷神大能的保守及他與神有密切的關係。(註:這些觀察可能只是從經文的字裡行間推敲出來,因為這顯然不是作者有興趣的課題,所以只能是假設,究竟此遭遇對但以理來說是否壓力,要到天家問他才行)
四、當這個假設與作者原意不構成矛盾後,也要從整個聖經的神學思想作檢視,看看有沒有衝突。例如我們看到喇合說謊後,神不但沒有罰她,反而祝福她,如果我們單看這些描述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很容易得出神也悅納人說白色謊言這個真理。我們檢視這真理與約書亞記的神學看似沒有什麼矛盾(因為約書亞記根本沒有處理謊言的課題)便以此為真理的話,就太危險了。因為從整卷聖經來看,說謊無論如何,都一定是罪,這是駁不倒的道理。

我們的而且確有從處境看聖經的需要,不過,大家也會同樣發覺這樣的查經也有不少潛在危險,而錯解經文的機會更大。所以,筆者始終都比較著重從聖經看處境,當然這樣也存在著錯解經文的機會,但肯定機會率不如前者的大。所以,釋經是一門藝術,沒有一個死板的方法,如何「從聖經看處境」,如何「從處境看聖經」,如何將經文實踐在現今的處境,真的是一門藝術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