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atrix看哲學世界

相信大家看過Matrix的話,都會被當中所描述的疑幻疑真的劇情所吸引,這更成為了一班喜歡思考的朋友討論的話題。相信大家都不會否認,這齣戲的劇情富哲學性,據聞此片的編劇更是熟悉哲學的人,還要求演員們看一本哲學巨著,此消息不知是真是假,不過無論如何,此片引用的哲學思想,其闊度實在讓筆者感到驚訝。

整隊人的首領Morpheus所擁有的船,名為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是巴比倫王,是一個自高自大,以自己比作神的一個王,還為自己做了一個金像,下令所有人都要拜它。這在某個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班啟蒙者的心態,他們要超越在Matrix裡的知識範圍,並以為自己已經獲得真實的知識,誰不知在Architect底下,他們仍然是無知的。今天我們在全能者面前,又怎可以誇口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呢!

入正題吧,此片的主角是Neo,從第一集開始,他已經成為了眾人的救世主。但如果大家有留意英文的對白時,事實上他就是Oracle所預言的The One。若果讀過哲學的話,都會知道The One是新柏拉圖(Neoplatonism)的思想,的而且確,此片的骨格的確來自新柏拉圖的思想。在新柏拉圖的思想中,這個世界存在著高低之等次,最低一層是可以感覺到的宇宙,存在於時間與空間中,每一級的存在都是倚靠其高一層的存在,最高層次便是The One。所有萬物都是由One而起,並會回歸於One。這就是Oracle所說,萬物皆有始有終之意,終的意思就是回到起始點,因而世界取得平衡。這也就是Architect所說,他所計算不到的錯誤,包括Trinity會捨己救Neo的程式錯誤,都是從One而起的。這正正反映了新柏拉圖的思想。

片中我們也可以簡單分為幾個層次,Architect和Oracle是一個層次(筆者覺得);在他們之下的層次,就是Zion及機器城市;另外,在Matrix裡的虛擬世界,即是未啟蒙的又是再低一個層次。Zion及那些被啟蒙的人以為自己活在真實的世界裡,誰不知原來他們只是Architect用來幫Matrix除錯的工具而已。Neo既然是The One,所以他不受時間與空間所控制,所以他在Zion也可以用超能力去擊退烏賊。不過,此片事實上也將The One這思想混淆了,片中認為The One是Architect的觀察工具,用來檢視人類感情及機能變化的變數的工具,換句話說,The One不是最高層次,而是在Architect之下,所以也不儘是新柏拉圖思想,實已有點改動的了。

此片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是選擇,Architect和Oracle最大的角力,就是一個要想辦法要將所有方程式取得平衡,要命定一切;而另一個卻要非平衡化那些方程式,希望透過程式的自我選擇去改變結果。

命定及選擇,在哲學及神學的討論一直佔著重要的討論空間,也是很多不信的人挑戰信仰的地方。在此片中,Oracle第一次見Neo時,隨口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說話,她明知Neo會弄跌花瓶,不過她卻沒有阻止,只是預先告訴Neo,誰不知剛說完,Neo便馬上將花瓶弄跌。

她是一個糖痴,要Neo選擇究竟要吃還是不吃,Neo回答說如果她一早已經知道他的決定,他怎能做出選擇,在他心中,如果Oracle一早已知,這便是預定。但Oracle卻回答,或許他不會拿走糖果,只是他已經作了選擇,最重要的是要弄清為何他會這樣選擇。

在我們的信念中,神是無所不知,也是無所不能,但很明顯地,神給我們有選擇,而且,往往祂都沒有阻止我們的選擇,儘管我們做了不合祂心意的事。祂無所不知,但祂不予阻止。祂的心意是引導人,去做合乎祂心意的事,而不是強逼人去做祂喜悅的事。所有的決定,人都得自己去承擔,而重要的是我們要弄清為何我們會這樣選擇。

這正如Neo,在第一集中要選擇自己死還是Morpheus死;在第二集中,Neo要選擇歸回Matrix的核心還是去救Trinity;在第三集中,Neo要選擇重新接駁Matrix還是留在Zion戰鬥下去,Oracle要選擇要否再指引啟蒙者,Niobe要選擇是否借船給Neo。他們的抉擇,只要稍有差池,就沒法創造奇蹟。

另一個是重要主題是相信,片中帶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知識不一定帶來相信,相信也不一定知道。在第一集中,Neo被Oracle錯誤指引,以為自己不是The One,雖然如此,他仍信任Oracle,相信只會有一人死,所以只要能犧牲自己,Morpheus一定會有救,結果卻因此激發了潛能成為了The One。在二集他和啟蒙者相信Oracle的指引,結果透過Keymaker,Neo能與Architect見面及對話。在第三集中,Oracle相信神蹟而繼續指引他們,Niobe相信Neo所以借船給他,Morpheus相信Neo所以支持他的決定,Mifune相信Kid所以讓他駕機械人去開3號閘。

他們的相信,全都超乎理性的。英國自然神學家洛克,相信神蹟的可能性,因為神蹟是在理性的層次之外。人的理性有三種可能性,就是合乎理性、超乎理性及反乎理性,神蹟是超乎理性,而不是反乎理性,所以神蹟不是不合理。在此片中,很奇異地,他們的相信都是沒有根據的,但因著大家這超乎理性的相信,讓Matrix,甚至Architect不再毀滅Zion。

同樣在信仰中,我們沒有一個人因為知道所有神的知識而相信神。我們所擁有關於神的知識其實很少,我們經驗神的經歷其實也很少,但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是開啟神知識的鎖匙,也是開啟我們經驗神的門戶,沒有信心,一切的知識及經驗都不實在。這正是存在主義神學家祈克果所說「信心的跳躍」了,信仰必須全人投入以及面臨捨棄的徹底抉擇,而且是有方向的跳躍,這點Neo、Niobe及Oracle都很活生生地彰顯出來,他們只要有一個不相信,就不能創造此奇蹟。Oracle在最後回答Seraph時,說了一句精警的句子:「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這「相信」就是我們信仰的核心,「相信」就是來11:1的精髓吧!

此片除了突顯了選擇及相信這兩個主題外,整個故事的佈局,正是將整個認知論的歷史呈現出來。哲學的焦點,從笛卡兒開始,就將世界本體的討論轉至認知論。到底人是怎樣去認知這個世界呢?有歐陸主張的理性主義,笛卡兒就是其中一個表表者;有英倫主張的經驗主義,其中休謨就是其中一個表表者。

笛卡兒的哲學進路是否定所有感官,如果所有感官都只是傳遞錯誤的信息給人,那麼人怎麼肯定他所接收的是正確的信息哩!這一點在整套片中表露無遺,Morpheus在第一集問Neo一個問題:「什麼是真實?」真實只是腦袋詮釋的電子訊號,原來那些未啟蒙的人,他們的感官所接收的,真的全是錯誤的信息,只是Matrix傳遞給人類知道而已,Matrix告訴人牛肉是多汁的,但事實上人類只是靜靜的趟著,成為Matrix的電池而已。而笛卡兒的哲學中,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同樣是「什麼是真實?」

休謨的經驗主義,指出因果論的錯誤,人類看世界,萬事都有因果,事實上,可能這沒有任何因果的關係,只是人習慣了用這種思考方法而已。例如牛頓,發現了地深吸力,他拋100個蘋果,100個都是向下,便認為什麼東西都是向下跌。誰不知原來這個世界有萬有引力,有些原來會向上的。很多時候,我們發現一系列事件的表現時,會歸納出一個因果原則,但原來這並不是絕對的,只是人習慣了以偏概全的思考模式而已。這正如Architect一樣,他設計的每一條公式都有它的目的,而Architect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平衡所有公式,而Smith正是用來平衡Neo的程式,可惜Smith逐漸變成無目的的存在,離開了Matrix的控制範圍。換句話說,Smith不再是Neo的因或果,此片也反映了一些非因果的休謨思想。

而在當中集大成的,莫過於敬虔神學家康德,他將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做了一個整合。在康德而言,證明神存在或不存在根本是沒有可能的。他認為人的認知,分為純粹理性及實踐理性兩種,純粹理性只能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的理體(Phenomena),但要知道事物的本體(Noumena),就需要擴充到道德生活層面,藉著道德實踐,才能觸及事物的核心。

所以今天我們去認識信仰,很多時我們會說透過理性、感性及信心三方面去認識,但事實上,這三方面若沒有行動去實踐出來,我們都只是接觸到信仰的理體或表面而已。要真正接觸到信仰的核心,必須要有行動的體現,才能理解信仰的本體。正如Morpheus,會因相信Neo而願意捨命留下自己與Smith對戰;Neo相信Zion一定會得救而駕著飛船去與Matrix重新接駁。雖然他們只知道現實真相的很少而已,但因著他們信心加上行動,Zion得著拯救。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仍是沒法完全得知本體的,我們其實只是接觸到本體的一部份而已,正如劇中的角色一樣,都無法理解整個Matrix的全部一樣。

在劇中也有一些中途背道的人,Cypher雖然明知在Matrix的世界裡全都是假像,但他厭倦了這種人生而出賣Morpheues等人。今天我們在信仰的真道上,的確不是容易走的,我們要有堅持,有信念,不動搖的站在眾多不信之人面前作見證是困難的。我們要為信仰的緣故,而輕看今世的富足是難的,可能我們身邊不乏已經離開我們的弟兄姊妹。同樣我們今天也要反省,我們會否像Cypher一樣,離開真道,甚至成為提後所說的賣主賣友的人呢?不要以為我們不會成為這樣的人,當我們的信有所動搖的時候,往往可以否定你過去領受的恩典,只有不斷反省信仰的人,才能稍為保證自己繼續活在神的愛中。

這齣戲極富哲學思想,筆者的功力有限,可能仍對此片有錯誤理解的地方。不過作為一個哲學小品或哲學入門,這齣戲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教材。今天作為信徒的我們,不知這齣片會給我們什麼啟廸呢?人實在太渺少,對我們的全能者實在所知甚少,若不是神自己藉聖經及耶穌基督啟示自己,我們可以說是什麼也不知道。即使我們有聖經,但我們只能很有限地認識全能者。主啊,憐憫我們,我們只求知道我們應當怎樣在你的心意行!